仅一条4秒视频不到两天涨粉超650万!北大“韦神”开通短视频账号_韦东奕_数学_学术
“韦神”应该是知道他受欢迎的,但绝对没想到会这么受欢迎,以至于短视频平台开个号都能冲上热搜。
6月4日22点整,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(网称“韦神”)在抖音平台发布首条视频,4秒画面、8个字自我介绍,截至发稿,涨粉已超650万!
或许是明天就要高考了,评论区秒变“高考许愿池”,家长学生接力祈福,话题迅速冲上热搜。
视频里的韦东奕,穿着标志性的条纹衬衫,背着褪色斜挎包,站在黑板前腼腆地说:“大家好,我叫韦东奕。”
没有滤镜、没有脚本,甚至没对准焦距。可就是这条称得上“粗糙”到极致的视频,就像一瓢冷水洒到了网络这口热锅里,网络直接炸了锅。
更魔幻的是评论区,你以为网友会来找“韦神”讨论数学,结果全是来高考许愿的,瞬间成了大型“考神朝拜现场”。
展开剩余77%“接孩子高考数学125+”“保佑考研上岸”“求韦神附体”……家长们带着孩子ID刷屏,仿佛黑板前的不是数学家,而是手持点金棒的“学术锦鲤”。
为什么是韦东奕?为什么他能得到这么年轻人的青睐?我认为答案有二。
第一个答案藏在他走红的轨迹里。
2021年,他因“手提馒头矿泉水接受采访”爆红网络。当时舆论聚焦他的“不修边幅”,却忽略了他背包里装着的,可能是写满公式的草稿纸。
三年过去,当各路网红们忙着立人设、带货时,韦东奕依然过着“三点一线”的生活:教室、食堂、宿舍。他的世界没有KPI,只有未解的数学命题。
这种“钝感力”,恰恰击中了年轻人的痛点。在996、KPI、房贷压力下成长的一代,早已看透“成功学”的谎言。他们见过太多“精致利己主义者”的塌房,也厌倦了“30天速成学霸”的虚假鸡汤。
韦东奕的出现,像一道清流:不营销、不迎合、不解释,只用黑板上的公式和抽屉里的论文说话。
他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的《士兵突击》里的许三多。在这个“聪明人”遍地的时代,笨拙的真实与真诚反而成了奢侈品。
但这么说似乎也不对,作为数学天才的“韦神”是不能说笨拙的,可以换成朴素而纯粹的真实吧。
第二个答案藏在当代年轻人自己的身上。
追星“韦神”或许就是当下年轻人投射时代情绪的一种方式吧。
当“寒门贵子”故事变成“二代们”的舞台,当“小镇做题家”被调侃为“凤凰男”,韦东奕的“纯粹”成了普通人最后的心理锚点。
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,却选择用最“笨”的方式做学问。
他头顶“北大助理教授”光环,却活得像个“学术苦行僧”。
这种割裂感,反而让他成了无数普通人的“精神代言人”。
比如,当你怀疑是不是只有赚到大钱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时,“韦神”的存在或许就是一种答案。
再往深处,是年轻人对“学术初心”的呼唤。近年来,学术圈丑闻频发,从论文抄袭到导师压榨,公众把“学者”头上的光环一层层剥落。
而韦东奕的“零社交媒体史”,恰好构建了一种“反差萌”:他越远离聚光灯,公众越想把他拉回舞台中央,当然,并不是为了窥私,而是为了确认“这个时代仍有纯粹的学者”。
不过,“韦神”终究不是娱乐明星,让他爆火,把这样一个学术偶像推上流量舞台,是否是一种过度消费呢?
我想,既然“韦神”开通短视频平台账号,也就意味着他选择面对公众,但公众最好也不要过度打扰。
一方面,“韦神”或许是需要这个平台传播学术并看看网络百态。另一方面,作为学者的他同时也需要一片网络净土。
韦东奕的抖音账号至今只关注一人(据传是北大数学中心官方号),简介仅写“韦东奕本人账号”,这种克制,或许正是对过度关注的温柔抵抗。
好了,言归正传。年轻人追捧韦东奕,或许不是在造神,而是在寻找一个精神坐标。当“内卷”“躺平”“摆烂”成为日常用语,他们太需要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例子:原来人可以不用迎合世俗标准,也能活得顶天立地。
原来在功利的浪潮里,也能守住内心的火种,在喧嚣的尘世中,找能到属于自己的“黑板和粉笔”。
发布于:广东省